《香山九老图》 明·周臣 绢本设色 177cm×106cm 天津博物馆藏
周臣(?-1535),字舜卿,号东村,江苏苏州人,明代著名画家,擅画山水、人物、花鸟。唐寅、仇英皆为其门下高足。其山水师承陈暹,曾刻苦临摹李成、郭熙、李唐、马远等人作品,后主宗李唐、马远等院体画风,并受文人画的影响,被称为非院派的“院派”画家。据明代何良俊《四友斋丛说》记载:“其画法宋人,学马、夏者,若与戴静庵(戴进)并驱,则互有所长。未知其果孰先也,亦是院体中一高手。”其所画山石坚凝,章法严谨,用笔纯熟;人物画亦十分出色,古貌奇姿,绵密萧散,各极意态。
周臣是一位富有创新精神的职业画师。为了适应人们的欣赏趣味,他一方面突破职业画家的局限,创作大量以文人生活为题材的作品,另一方面尝试在技法上学习文人画的笔墨情趣,使作品具有周密雄劲而又清旷秀美的格调,在画坛上独树一帜。此外,他还是一位丰产的画家,传世作品颇多,仅上海博物馆就收藏《春山游踪图》等大幅作品7幅、小扇页14幅,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春山游骑图》《春泉山隐图》等,济南博物馆收藏《访友图》,且台北故宫博物院及国外博物馆内亦有收藏。这些作品均见功力,下笔不苟。
据传,诗人白居易晚年居于洛阳香山(今河南洛阳龙门山之东)。因朝廷腐败,此时他已无意政事,常与志趣相投的朋友聚会唱和。唐武宗会昌五年(845年)三月,白居易邀胡杲(gǎo)、吉(mín)、郑据、刘真、卢贞、张浑等6人在家中宴饮,因赴会者皆年过七十,遂结成“尚齿之会”。后来,又有百岁之人李元爽(中国有历史记载活的年纪最大的人,白居易在《九老图诗序》一文中提到,卒时136岁)和95岁的禅师如满加入,号称“香山九老”。为了纪念九老集会,白居易曾请画师将九老及当时的活动描绘下来,这便是“香山九老图”的由来。此外,他还作有一首精彩的《九老图诗》:“雪作须眉云作衣,辽东华表鹤双归。当时一鹤犹希有,何况今逢两令威。”
周臣的《香山九老图》,便是据此典故而作,画面生动地描绘了白居易等人宴游的场景。在周臣传世作品中,此作整体风格属较精细一路:画面布局饱满,结构精整;设色淡雅,用笔细腻,远处山间云雾笼罩;近景高松耸立,杂树丛生,松针渲染茂密,与着墨不多的远山浓淡相间、远近错落,令全图增添空明之感;作者以淡墨之笔,轻松明快地勾画出水纹,似有风拂水面;人物描绘精致生动,准确传神,或围坐桌前抚琴谈笑,或登高远望,或正闻声赶来,皆神态闲适,自由放松。
“空门寂静老夫闲,伴鸟随云往复还。家酝满瓶书满架,半移生计入香山。爱风岩上攀松盖,恋月潭边坐石棱。且共云泉结缘境,他生当作此山僧。”这首《香山寺二绝》,正是白居易与友人悠闲隐逸生活的真实写照。九老隐居的香山,与举世闻名的龙门石窟伊水相望。集结“香山九老会”时,白居易已是74岁高龄。因贪恋香山寺的清幽,他常住寺内,坐禅听经,忘情于山水之间,赏玩泉石风月,自号“香山居士”,并将这里作为最终归宿。
在儒家思想的长期影响下,中国古代文人崇尚所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人生态度。但封建统治的桎梏,也促使一些不愿随波逐流的文人士大夫放弃“兼济天下”的理想,转而投入自然怀抱。于是,隐山遁水便成为中国历史上一种具有恒久魅力的文化行为,也为自然山水打上浓厚的人文印记。从这个意义上说,“香山九老”的集会不仅记录了一种悠闲自得的生活方式,更是古代文人雅士隐逸思想的深刻体现。
(原标题:隐逸悠闲的养老理想——周臣《香山九老图》赏析)
来源:《老年教育(书画艺术)》2021年第10期 白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