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越来越热已经成为我们这一代人面临的气候常态。然而,至少我们还有空调、风扇、冰箱这些解暑装备。在古代,人们又是怎么度过炎热夏季的呢?我们当然无法详细“回放”古人的生活场景,但在千百年来留下的绘画作品中,我们却可以对此窥知一二。
宋佚名《槐荫消夏图》
今年的盛夏似乎比往年来得更早一点。然而,记忆力稍好的人一定对这句话颇有些印象。最近几年,“比往年更热”早已成了一年一度的热门话题。地球仿佛正在进入高温模式。
实际上,这当然并非是某个人的错觉。根据世界气象组织《2019年全球气候状况声明》,2019年是有仪器记录以来温度第二高的年份。2015年至2019年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五年,2010年至2019年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十年。自20世纪80年代,每个连续十年的气温都比1850年以来的前一个十年更热。2019年结束时,全球平均气温比工业化前高出了1.1℃,仅次于2016年创下的纪录。显然,越来越热已经成为我们这一代人面临的气候常态。然而,至少我们还有空调、风扇、冰箱这些解暑装备。在古代,人们又是怎么度过炎热夏季的呢?
我们当然无法详细“回放”古人的生活场景,但在千百年来留下的绘画作品中,我们却可以对此窥知一二。消夏、纳凉一直是中国古代绘画中的一个重要题材。画面基本都是以一个夏日休闲的场景为主体。通过夏季的植物,人物的衣着、动作以及情态,来展现天气的炎热,表现人们是如何在热浪中悠然度日的。
譬如大名鼎鼎的宋代名画《槐荫消夏图》,就画了一位高士的消夏场景。浓密的槐荫下,高士光脚、坦胸躺于榻上,一手抚摸着肚子,像极了我们今天吃饱喝足躺在沙发上吹空调的样子。
宋佚名《草堂消夏图》
而在明代仇英的《梧竹消夏图》中,夏日生活又变成了另一种样子。山下竹林中,二人相对而坐,想必在高谈阔论;另有一人坐在不远的凉亭中,转身望着二人,似在认真倾听。这样的消夏方式可谓文雅之至。
事实上,与友人相伴共度绵长苦夏,正是古代文人极为热衷的消闲方式之一。毕竟,天气燥热,易使人心烦意乱,而如果是和朋友一起谈天说地,好像日子就没那么难过了。
元盛懋《山居纳凉图》
清袁耀《水殿纳凉图》
清金廷标《莲塘纳凉图》
与“消夏”类似的“纳凉”也被画家们反复置于作品中。在古代,“纳凉”的方式很少,最有效又惬意的,莫过于跑到山间湖畔去避暑。尽管古代的城乡气温差异并没有多大,但自然山林中的清爽之气,无疑可以一扫天气和生活带来的烦躁。
元人盛懋便将他的主人公安置在了群山茂林之中。在其《山居纳凉图》中,巍峨的山峦冲破云霄,树林茂密,林荫遮天蔽日,屋前更有山泉湖泊,流水冲刷着燥气。然而,即便如此,画中人依旧热得袒胸露乳,可见当时气候。却不知作此画时,画家本人是否也与画中人一般形象呢。
说起纳凉,水似乎是必不可少的元素。和今天的人们夏天要去海滨度假一样,古代的人们也是如此,江边湖畔,都是纳凉消暑的好去处。清代金廷标以杜甫《陪诸贵公子丈八沟携妓纳凉晚际遇雨》二首之一的诗意入画,绘成《莲塘纳凉图》。“竹深留客处,荷净纳凉时。公子调冰水,佳人雪藕丝”,虽是酷夏,却有莲塘、美女相伴,好不惬意。
其实,古人的夏天似乎并没有太多乐趣,然而,生活中的乐趣是需要自己去寻找的。从这些世代传承的画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人如何度过炎炎夏日,也可以体会到他们如何在酷暑中找寻舒适与快乐。
清袁江《荷净纳凉图》
明仇英《梧竹消夏图》
来源:《世界知识画报(艺术视界)》2020年第06期 唐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