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如对 玄赏自得——绘画中的石

石,从石器时代就开始陪伴人类。石的美学和精神特质,在绘画中更有精彩的呈现。画面上的石,由自然之物化身为负载丰富情感的对象。画家从致力于精准再现自然中的石,到以书法性笔法描绘心中的石,从而达到超越再现的境界。无须观看自然中的石,画家就能够感知自己所描绘的石之特性,并在笔墨间体味自然生命和自由。

“天地至精之气,结而为石”。画面上的石,是天地造化放置在人类眼前的精彩故事,画家由此将心灵的质地留给欣赏者观想。面对一片石,便是面对一片山水,面对时空流转和整个宇宙。画一片石,画的既是来自自然的美好之物,也是画家心迹的写照。

石从自然中来,一片石便是一座山,或者一个地方风物的最佳代表。画石,是对天地造物的爱赏,画一石,千秋如对。石来自远古,静而寿,与石在一起,便是与万古的时空和青山绿水在一起。石是时光流转中永恒的意象,斗转星移,万物更生。四季周而复始,唯石不动,稳重而诚实。宋代戴《书房》诗曰:“书房清晓焚香坐,转觉幽栖趣味真。怪石一根云态度,早梅半树雪精神。”画面上的石,将时空引向案头,引至心间。

《枇杷孔雀图》北宋·崔白绢本设色1 8 3.1 cm×109.8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宋徽宗赵佶所绘《祥龙石图》,太湖石孤拔挺立的石峰占据整幅画面。画家以一块精妙的石观想自然,每一个细节、每一根线条、每一笔皴染,都是绝佳的审美表达和意境呈现。一石有千岩万壑之妙,一花便是一个婆娑世界,整幅画精雅简静而意趣无限。又如北宋崔白的《枇杷孔雀图》,画面端庄清丽,细节丰富生动,赏心悦目。植物、石、动物构成一个完整的自然意境,这种组合在后世花鸟画构图中不断重现。石是连接古今的元素,植物是四时变幻的元素,石与植物在画中构成的宇宙时空,变与不变,共同呈现。

苏轼主张画外有情,有所寄托。其所画《古木怪石图》,石似方还圆,石上有皱,盘旋扭曲;石旁老树屈结纵横,枝干参差,有凌云之致;石旁几丛小竹相伴而生。宋代邓椿《画继》中记载其画石:“石皴亦奇怪,如其胸中盘郁也。”可见在文人眼中,石已非石本身,而是心灵诗意栖息的居所,直接呈现自然中的生命力和内心的自由。

画面上的石,形状奇美,质地坚润,是“有意味的形式”。明代文震亨《长物志》言:“石无定形最有趣,万物生意最可观。”石无定形,可以承载笔墨技法的任何新创造。画家在画面上创造的石,既有自然之石的特质,更是用文心诗意创造的心中之石。画家描绘的石,是要在其间容纳自己的心,建构起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的理。“理”是道理,是秩序,也是理想。

元代赵孟的《秀石疏林图》,所绘石体浑圆中有方意,张扬中透露着清灵之气。但细看局部,石上的线条有直曲、方圆、疾涩、枯润,更像书法。正如画上题诗:“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在他的笔下,画石不再是再现自然之物的“状物形”,而是与画家、与笔墨合为一体的“表吾意”,是画家心迹的表达。

历代将石入画者,不胜枚举。除以上画家外,还有倪瓒、陈洪绶、蓝瑛、米万钟、王时敏、恽寿平、石涛等。画家爱石就像爱自己,他们画中的石,有万壑松风、孤云出岫,有花好月圆、冷落清秋……他们既是画石,也是画自己立于苍茫天地间的磊落与坦荡。

画中的石,不单纯是自然之物,更是画家心灵的形态与质地。石与人相识,经过历代审美与文化的一次次凝练提升,在文字、绘画、几案间磊磊落落地立了数千年,成为人们精神世界的象征和创造力的源泉,也成为画面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画家画石,是与天地精神相往来,将自己有限的生命与无限的宇宙时空相连接,从描摹自然的“状物形”到超越再现的“表吾意”,与天地自然相融合,继而超越有限的生命。

《秀石疏林图》元·赵孟纸本墨笔27.5cm×62.8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来源:《老年教育(书画艺术)》2021年第08期    宋本蓉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