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宝森(1909—1958年),20世纪著名的京剧老生演员,“杨派”艺术的创始人。20世纪30年代末,杨宝森与马连良、谭富英、奚啸伯并称为“四大须生”。“杨派”是当今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京剧流派之一,形成了“十生九杨”的生行格局。
图/《文昭关》杨宝森饰伍子胥(南昊 供图)
艺海浮沉杨宝森
杨宝森出身梨园世家,八岁开始学艺,工“谭派”和“余派”。十岁左右进入斌庆社学戏。十四岁开始登台。少年时期的杨宝森嗓音明亮,他在上海演出时一炮而红,大家觉得他是“小神童”“小余叔岩”。“
杨宝森幼年时期在斌庆社搭京剧大师杨宝森班唱戏时,武功基础非常好。据资料显示,他唱过《巴骆和》《翠屏山》。除此以外,像《定军山》《阳平关》这些武老生戏,他从小就唱,而且一直唱到了他艺术生命的后期。像《珠帘寨》等扎靠戏,他也一直在演。如今我们可以找到他演《战太平》的剧照。”国家大剧院演出部高级主管南昊介绍道。
杨宝森命运多舛,在上海唱红后就经历了倒仓(变嗓)。一般来说,半年至两年就能度过变声期,可是杨宝森的变声期长达十年,这期间他只能离开舞台,对演员来说这无异于是毁灭性的。尽管如此,他凭借刚毅的性格和坚强的意志,仍然坚持练功、吊嗓、习胡琴、学毛笔字,并结交文人,多读书,以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十年后,当他重返舞台时,他的嗓音变宽了,中低音区共鸣极好,音色清醇,低而不浊。而且,大家觉得他身上有很浓郁的书卷气。
杨宝森曾在台上自拉自唱、边唱边写。如今可以见到的杨宝森书法作品,除了一些扇面以外,还有一些为了增加收入、贴补生活,他在故宫博物院抄写的奏折,我们可以想见他毛笔字的功底也很了得。南昊找到了1937年《北洋画报》刊发的杨宝森在舞台上创作的书法作品。当时正是民族危亡之时,一个旧社会的艺人,以自己的力量在舞台上写下了“努力救国”四个字,表现了他高尚的爱国情操和无畏的担当精神。
重情重义杨宝森
1931年,杨宝森和赵霞彰结婚,他们婚后没有孩子。1939年,他们收养了女儿杨文蕙。80岁的杨文蕙介绍说:“父亲和母亲感情很好,一辈子没红过脸。母亲爱看书,父亲爱写字。父亲对我疼爱有加,他对我的影响最大。母亲去世后,父亲再婚,才有了自己的儿子。”
1939年,杨宝森组建了宝华社,新中国成立后改叫宝华京剧团,全团七十多人靠杨宝森挑班演出。后来,中国京剧院想吸纳杨宝森,周总理也想让杨宝森和程砚秋两位大师组成剧团,杨宝森都婉言谢绝了。他觉得自己进剧团后,宝华社同甘共苦的同仁们的生活可能就没有着落了。
1956年,天津京剧团成立后邀请杨宝森入团,并把宝华社包括勤杂工在内的七十多人全部吸纳进天津京剧团,由杨宝森任团长。京剧界“杨派”老生元老级人物、中国戏曲学院叶蓬教授回忆:“带宝华社全体同仁加入天津京剧团是杨宝森加入的第一条件。”杨宝森重情重义,他舍弃个人得失,考虑的都是大家伙的利益,这种高尚的品质值得我们纪念他。
叶蓬说:“杨先生一生坎坷,和怹的艺术成就不成正比。怹二十几年的舞台生涯,居然创作出这么好的艺术。在怹生病后本可以享受公费医疗,可怹太老实,怹认为既然有病不能唱戏了,就打报告退职回的北京,回来后身体更虚弱了。”
精益求精杨宝森
由于身体原因,杨宝森中低音发展的更多,相对来说,高音运用的少了。20世纪40年代,杨宝森在堂兄、著名琴师杨宝忠和著名鼓师杭子和的辅佐帮助下,形成了沉雄苍劲、清雅醇厚的“杨派”老生艺术。不仅给自己,还给后世的演员,尤其是中低音更好的演员提供了一个发展方向。后来有人质疑杨宝森的嗓音,说他没嗓子。在杨宝忠看来,一是音准;二是有韵味,不慌腔、不走板、不凉调,就是有嗓子。
在杨宝森不到49年的生命中,有20年没在舞台上,他却把“余派”“谭派”艺术发展到了极致。尽管他的作品在别人看来已是范本,但是他仍不断修改完善。1958年1月28日,杨宝森去世前13天,他在中国唱片社录制了最后一版《文昭关》的录音。《文昭关》是他的拿手剧目,这一次他大刀阔斧的改革,吸纳别家唱腔,与1957年的《文昭关》录音相比,很多唱句、词句、唱腔都改了,他把自己曾经修改过的东西又改了回去。南昊认为,“‘往好了改’是我们当代演员要学习借鉴的。”
两百年来,京剧历经兴衰。像余叔岩、杨宝森这样的“守业型的巨匠”在继承前辈优秀艺术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将其打磨的更加精致,并成为后世可以继承的艺术成果。“杨派”艺术在当时是超前的,在现在看也不落伍,甚至还有很多是我们今天达不到的。如今,我们从照片、录音资料中依然可以体会到杨宝森的精神。
传人共忆杨宝森
“杨派”第一代传人相继离我们远去,第二代、第三代“杨派”艺术如今传承有序,枝繁叶茂。
叶蓬说:“杨宝森先生住在棉花五条时,我每天都去他家玩。怹去戏园唱戏前都得在家里吊透了嗓子,主要的唱段都要练过。”
北京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杜镇杰介绍,自己在1979年接触到“杨派”艺术。当时在中国戏曲学院,师兄弟三人一起跟叶蓬老师学了杨宝森先生的名剧《失·空·斩》。后来,他听岳父、北京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马长礼讲了很多杨宝森先生的故事。马长礼说,杨先生不保守,是更具开拓精神的艺术家,越知道先生的历史、为人、钻研艺术的精神就越崇拜他,越敬仰他。
“杨派”弟子汪正华一脉的传承人,上海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梅兰芳京剧大赛金奖得主李军说:“杨宝森先生的学生都发展了流派,都有了自己的新剧目,这很难得。”
来源:《人民周刊》2019年08期 穆宁
本文内容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