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汉代神兽“天禄蛤蟆”

它是汉代的“神兽”,其形似狮、似虎,但姿态却像是伏地的蛤蟆。这种面貌独特的“神兽”在古代文献中多有记载,也成为各个时代工艺造型的艺术灵感。那么,它到底是啥?本文将为你揭晓答案。

中国传统器物中有一类独特的神兽形器,形似狮子,却又状若蟾蜍,在古代文献中被称作“天禄蛤蟆”。

例如江苏徐州土山东汉彭城王墓出土的一件鎏金兽形铜砚盒(图一),由盒盖、盒身子母扣合组成,通长25厘米,宽14.8厘米,高10.2厘米。整体作伏兽状,通体鎏金,遍布云气纹并镶嵌有绿松石、青金石、珊瑚等多彩宝石。这件珍贵的文房用具用料上乘、工艺精良,其艺术价值远胜实用功能。安徽博物院也收藏有一件形制类似的鎏金兽形砚盒(图二),同样作分体式伏兽状设计,内置一块砚石作磨墨的砚堂。盒为青铜质,分上下两部分,长12.5厘米,宽7厘米,高6.5厘米。整体看似蟾蜍形,但头部有双角,身有双翼,短尾,吻部前伸,四足伏地,呈起扑状。砚盒全身鎏金,嵌入绿松石、青金石等各色宝石,形态生动,富丽堂皇。

此类汉代嵌宝鎏金兽形铜砚盒均以伏地神兽作为主体造型,伏兽四足蹲伏,貌似蟾蜍,同时头生双脚,肋生羽翼,瞠目龇牙。这与中国固有神兽形象完全不同,故有学者认为其原形或许源自域外传入的狮子。两汉书均记载狮子来自西域,《汉书·西域传》曰:“(乌弋山离国)地暑热莽平……而有桃拔、师子、犀牛。”乌弋山离国在今阿富汗境内。《后汉书·西域传》曰:“(条支国)土地暑湿,出师子、犀牛、封牛、孔雀、大雀。”条支大约在今伊拉克境内。汉代人描述狮子这一外来物种往往参照本土固有的猛兽,于是体形近似的虎成为最匹配的参照物。《东观汉记》书中对狮子形貌有较为具体的描述:“(顺帝阳嘉中)疏勒王盘遣使文时诣阙,献师子、封牛,师子形似虎,正黄,有髯耏,尾端茸毛大如斗。”除了在文字描述上有拟虎的倾向,以狮子为主题的各类艺术形象也均有刻意虎化的趋势。

图一江苏徐州土山东汉墓出土鎏金兽形砚盒

 

图二安徽博物院藏鎏金兽形砚盒

 

原为西汉神兽之一

两汉时期,基于狮子形象塑造而成的“天禄”“辟邪”是非常常见的艺术形象,既有作为陵墓石刻的大型雕塑,也有材质多样、作为赏玩之物的小饰件。前者以四川雅安高颐墓前石辟邪、河南宗资墓石辟邪、洛阳孙旗屯出土石辟邪为代表。此外,还有一类有翼神兽同样本自狮子原型,但姿态又与常见的“天禄”“辟邪”式神兽大有不同。其形匍匐昂首、状若蟾蜍,考古学家李零认为这或许就是《后汉书》中所载“天禄蛤蟆”。

《后汉书·灵帝纪》记载:“(中平三年)复修玉堂殿,铸铜人四,黄钟四,及天禄、蝦蟆。”注曰:“天禄,兽也。时掖庭令毕岚铸铜人,列于仓龙、玄武阙外,钟悬于玉堂及云台殿前,天禄蝦蟆吐水于平门外,事具《宦者传》。”《后汉书·张让传》亦载:“又铸天禄蛤蟆,吐水于平门外桥东,转水入宫。”文献所载“天禄蛤蟆”即呈匍匐式蛤蟆状的“天禄”神兽。日本泉屋博古馆藏有一件汉代鎏金嵌宝铜兽镇(图三),其形整体作一狮首独角、昂首俯身的翼兽,装饰方法与土山砚盒类似,表面鎏金、并镶嵌红宝石、绿松石等多彩宝石珠饰。这件铜兽镇被判定为西汉遗物,由此,李零认为文献中的“天禄蛤蟆”乃是西汉时期自天禄、辟邪式有翼神兽分化出来的器型。

图四雅安点将台东汉墓出土兽形石器座

图六徐州铜山苗山汉画像石墓出土画像石

 

图三日本泉屋博古馆藏汉鎏金嵌宝铜兽镇

 

图五四川彭山汉代崖墓伏兽形插座

东汉时期,匍匐状“天禄蛤蟆”逐渐成为较为常见的器型主题,例如现藏于四川省博物馆、出自四川雅安点将台东汉墓的一件石器座,其形整体作一昂首匍匐的神兽,瞠目张口、身批髭毛的外形明显带有狮子的特征;同时其肩生双翼、四足匍匐的形态又与文献中“天禄蛤蟆”的特征吻合(图四)。此外,四川彭山汉代崖墓中也曾出土一件伏兽形插座,原报告中定名为“蛙形插座”(图五),虽然整体轮廓大致与蛤蟆类似,但其额顶生角、双肋饰羽,应该也属于“天禄蛤蟆”。

成为流行纹饰题材

汉画像石中也有类似的“天禄蛤蟆”形象。1956年,江苏徐州铜山县小李村苗山汉画像石墓(M1)出土了一批画像石,其中一方原位于前室南壁门西侧的画像石(图六),高1.05米,宽0.54米,厚0.18米。对于画面内容的解释一直以来众说纷纭,或认为这是表现炎帝升仙的场景:画面右上方刻满月、玉兔、蟾蜍;左上方刻炎帝,头戴斗笠、身披蓑衣,一手持耒耜,一手牵凤凰;图下方刻神牛衔草。或认为图像表现硕兔、蟾蜍、日以及羽人、孔雀和麒麟。然而,仔细观察神兽的外形特征,其头生双角、肩生双翼、瞠目龇牙的形态,接近汉代天禄、辟邪的基本特征;同时,其脊背高耸、昂首俯立的姿势与前文土山彭城王墓以及安徽博物院藏鎏金铜砚盒塑造出的神兽近似。只不过由于金属工艺和石刻工艺在材质上的不同,以及工匠创作过程中的个人差异,造成了同一主题纹饰在不同表现形式中存在的差异。

图七陕西咸阳西汉渭陵遗址出土玉器

此外,汉玉中也不乏“天禄蛤蟆”形小件。比如1966年陕西咸阳西汉渭陵遗址出土的一件玉器,或被认为是玉辟邪(图七)。但通过观察其四肢伏地、张口露齿,头生角、肩生翼的外形,可判断应该正是“天禄蛤蟆”。

自有翼神兽分化出的“天禄蛤蟆”,不但是两汉流行的神兽主题,也是后世器物的重要造型。东晋南朝时代也有砚滴取自这一造型,如南京栖霞区仙鹤山仙鹤观6号墓出土的一件鎏金砚滴(图八),通体呈口衔耳杯的匍匐兽形。其双眼外鼓,头生双角,四肢弯曲,身覆鬃毛,腹侧生羽翼。通过对比,不难发现这也是依据“天禄蛤蟆”的基本形象塑造的器物。

图八南京仙鹤观6 号墓出土鎏金砚滴

 

来源:《中国收藏》2022年第10期    朱笛

A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