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闹元宵

赏花灯,猜灯谜

赏花灯是元宵节最具特征的节俗活动。据载,隋炀帝杨广是一个爱热闹的人,每年元宵他都要在都城举行盛大的灯会。

唐宋时期,元宵张灯习俗得以大扩展。唐朝不仅在京城制作高达80尺、光映百里的“百枝灯数”,还将张灯时间延至三夜,十四、十五、十六三夜取消了通常的宵禁,人们可以彻夜自由往来,所谓“金吾不禁”。宋代元宵灯会并不局限在京城举行,全国各地,特别是南方城市,民间灯彩盛极一时。清代的元宵灯会依旧热闹,以京师(今北京市)东四牌楼及地安门为最盛。

随着花灯的蓬勃发展,元宵节出现了一项有趣味的文艺活动——猜灯谜,大大增添了节日气氛。

宋代,从都城开封到江南扬州,猜谜活动成了文人士子不可或缺的文娱活动。明清时期,猜灯谜更为盛行。

闹元宵,观演剧

乡村社会的元宵节庆活动,仍保存有原始驱邪的意味。不少地方将元宵节祈年的花灯与祭灶神、谷神联系起来,以表达人们对于丰年的祈望。

青海土族互助自治县在元宵夜有三项活动:跳火牙、妆瘟和观灯。人们选择年轻精悍、能歌善舞的小伙装扮成护法金刚等神的模样,在众人敲锣打鼓的护送下,挨家挨户串行。然后各家各户点燃一个巨型火把,送到村外事先指定的空地堆起来,以表示把所有的瘟疫烧掉。福建省宁化县延祥村,几百年来一直流行着元宵节游神赛灯的活动,在整个宁化及附近县份里都非常闻名。在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三至十五,延祥村都要举行隆重的“游神灯会”,白天迎社神,晚上赛花灯。广西博白县凤山镇的“跳元宵”仪式与傩文化有着深厚的渊源,凤山镇的元宵节活动不仅集合了舞龙、舞狮、唢呐、花鼓、舞蹈等丰富的“闹元宵”表演,还设有道场,供道公们进行“跳元宵”的祭祀仪式。

元宵节是民间歌舞的盛大演出日,除一般通行的舞龙、舞狮的节目外,南北地方在元宵节期间都献演乡村戏剧,北方的秧歌戏,南方的花鼓戏、采茶戏都是元宵常演的剧目。东北地区乡民化妆作剧,称为“太平歌”;河南及两湖地区称为“妆故事”。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的弥渡县,每年元宵节期间当地农民都会自发演剧,而且演剧只在元宵节演出。

迎紫姑,游百病

元宵之夜还有一项传统信仰习俗,即妇女迎接紫姑神。传说紫姑出身低贱,是一位人们易于接近的神灵,人们请她问年成、问婚姻、问休咎。元宵迎紫姑习俗在南北朝就已存在,后代渐成定式。清顾禄《清嘉录》称:“敝帚系裙以卜,名扫帚姑。由紫姑的司职看,她主要是蚕桑神,在传统社会采桑养蚕是乡村女性的本业之一,因此蚕桑神自然选择了女性。其实紫姑与古代的先蚕有关,先蚕是古代王室供奉的蚕神,古代王后亲督蚕功,先蚕因此地位显贵,其原型大约是传说中的黄帝之妃西陵氏。直到近代时部分地区仍有“是日祀先蚕”的民俗,养蚕人此月开始浴种。

元宵节“游百病”或“燎百病”的习俗,据清代甘熙《白下琐言》记载:“岁正月既望,城头游人如蚁,箫鼓管乐之声,远近相闻,谓之走百病……”

有些地方的风俗,“游百病”是 在正月十六,例如河北。正月十六一 早,人们就早早起床,走出数里“游 百病”。“游百病”时,人们都要佩戴 “柏枝”,走路时故意把它弄掉,意 为百病随柏枝一起扔掉,这样就会 在一年中无病无灾,健康吉祥。

放焰火,吃元宵

传统习俗中正月十五还要放焰火。夜空飞腾的焰火,流光溢彩,给节日的夜晚增添了五彩斑斓的色彩。

焰火兴起于宋朝,当时皇宫观灯的高潮时施放焰火,“宫漏既深,始宜放焰火百余架,于是乐声四起,烛影纵横”。明清焰火品类繁多,有盒子、花盆、焰火杆子、线穿牡丹、水浇莲、金盆落月等。

民间同样“架鳌山,烧旺火,张灯放花,群相宴饮”,名之为“闹元宵”。

来源:《晚晴》2019年02期   吴丽平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