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是我国著名的国画大师,而他刻画奔马更是气势恢弘,无与伦比。徐悲鸿经历了中国被侵略的苦难时期,加之自己童年的痛苦经历,使其性格中有了刚强又倔强的一面,又因为其身世孤苦伶仃,是故名为悲鸿,像一只悲伤的鸿鸟翱翔天际,同时表达了自己想突破现实的愿望。
徐悲鸿最擅长的就是国画写意,寥寥数笔勾勒出一副壮丽的场景,显现出一幅气势磅礴的宏伟气象。他的代表作《八骏全图》就是一幅传世佳作,称为国画中的精品。“深山藏古寺,鸟鸣山更幽”,这两句诗句就是中国写意画的真实写照,而不见其画先闻其声,不见其人洞悉其音,则恰如气氛的形容了徐悲鸿画作所带给观者的那种意境与气势。
一、写意中意境的传达
——八骏全图背景的高远与辽阔。
要想展现八骏的英姿飒爽,其背景必须是辽阔而高远的,这一点在徐悲鸿的画作中,得到了极大的展现。八骏全图的背景主体有三大部分构成“远山、近水与平地”。这三大部分完全是通过写意的手法表现出来的,这是有别于西方的油画和照片的功能的。徐悲鸿通过我国笔墨特有的浓淡变化,展现出远山的高低起伏,并且随着视角的远去,山峰渐渐变淡,作者在近处用写意浓笔着手,以此反衬山峰的气势雄伟,在远处以淡笔着白色,描绘出远山的淡远与傲然,由远及近,展现出一幅群山耸立的飒飒英姿,为八骏马的出现埋下了伏笔。
背景之所以用写意来展现,就是想给欣赏者以广阔的空间和想象的余地,写意画作讲究“神似”,不追求“形似”,在简单的数笔之间,仅仅追求其神,而防止单一形象的出现,这种神在每个人看来都是不同的,都有自己不同的印象,所以徐悲鸿笔下的山峰,更是显得意境深远。
近处的水透露着河的信息,在写意之间展现出浪花的洁白与美丽,这为八匹骏马的到来做好铺垫,所谓先声夺人当是如此,浪花的翻滚寓意着骏马的奔腾。最后在近处最大的空地中,给八匹马以驰骋的空间,也是简单的重色作底,却给人以厚重的感觉与大地的辽阔与高远,于是这样的背景就做好了,接下来出场的就是八匹威武雄壮的骏马。
二、写意中骏马气势的展现与传达
——各具情态,栩栩如生。
八匹马就是全画的主题,徐悲鸿在画马的气势的时候用了写意的手法,同时在勾画马的内部细节方面,更是仔细。骏马的气势特别表现在马尾和马蹄两个方面,而徐悲鸿也正是用这两个部位来表现马的气势磅礴,锐不可当。
近处的四匹马都是呈现奋蹄腾空的现状,特别是第一头马,腿高高地抬起,昂首向天长啸,声若惊雷,令人啧啧称奇。后面的三匹马,头都略低,但是仔细观察会发现,它们的气势都是往上去的,是腾空之前的加速,这种状态在它们的腿的弯曲度上得以表现,在马尾方面,千条万条线都是随风飘荡的,更显现出不可阻挡的力量。
这四匹马在写意中显的很简单,仅仅用勾勒的方式,去体现马的昂首向上之感,同时不会做刻意的描绘,最后达到以眼前之景引申物外之境的目的。远处的四匹马重点刻画其飞腾而来的感觉,显得逼真而生动。徐悲鸿用写意画的手法,将八骏的精神展现在笔下,不求形似但求神似,将所要表达的精神体现在线条之间,展现在笔速与笔力之间。
当背景与八匹马融合到一起的时候,整个画面就显的简洁而生动,充实而不凌乱,以小见大,在有限的范围之内展现出无穷的生机,在寥寥数笔之间勾勒出无穷的气势,这就是徐悲鸿写意画的最大特点。在这里面渗透了他的精神与感悟,将这种思考付诸于笔端,就形成了无穷的写意之美。
由以上分析我们得出,“要画马,胸中要先有马”,这就是腹稿,徐悲鸿的八骏全图已经构思了好几年的时间,八匹腾云驾雾的马各具其态,使人赞叹不已,体现出傲视一切的气势,这也正如悲鸿先生所言: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徐悲鸿的铮铮傲骨就在这八匹马的展蹄中尽收眼底。每当人们鉴赏这幅画作的时候,不禁一股浩然正气冉冉而生,给人以勇气和鼓舞。
参考文献:
1、谢泰来 《民族艺术研究》[M].美术出版社 1990-03
2、李华英 《八骏图的艺术研究》[D]. 1984-04
3、王大根 《美术教学论》 华东师大出版社 2000-08-01
4、高明 《徐悲鸿美术教学论》[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01
5、杨琪 《中国美术鉴赏十六讲》[M].中华书局 2008-08-01
6、孙菊如,陈春荣,谢云,邹花香.课堂教学艺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
7、李世海,高兆宏,张晓宜.创新教育新探[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2
参考文献:《青年文学家》2012年24期 华天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