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馍,舌尖上的初心

前几日看到闺蜜在朋友圈晒出了她外婆做的花馍,引得朋友们点赞。许是她的弟弟就要结婚了,所以古稀之年的外婆亲自动手做了龙凤呈祥的枣花馍准备在婚礼上用。精美绝伦的枣花馍,造型质朴生动,色彩绚烂缤纷,想必是外婆期望两位新人结婚后,小家庭能团团圆圆,甜甜蜜蜜,“枣”生贵子。看着惟妙惟肖的花馍图片,我咽了咽口水,虽说我也算是吃花馍长大的,但是面对这样的一件艺术品,不敢相信这是入口的食物。

花馍,舌尖上的初心-图片1

闺蜜告诉我说,在山西的婚嫁习俗里,结婚当天的早上新娘新郎都要吃一堆“欢鱼吉兔”的花馍,男方要准备一个迎亲的大笸箩,里面装满各种祭献用的蜡烛、烟酒等食物,还要装上几十个上百个小花馍,迎亲出发前,用装满食物的笸箩先祭祀,主婚人带领全家上香点蜡烛,行礼叩拜,感谢上天把这段美好的姻缘赐予他们。女方要在新娘的嫁妆箱里装满形状各异的小花馍,用来打发抬嫁妆和闹洞房的人,第二天早上到婆家,新媳妇儿要端花馍献给公公、婆婆以及男方的亲朋好友,展示自己的心灵手巧。据说,在传统文化里,鱼代表男性,兔代表女性。“欢鱼吉兔”,寓意男欢女爱。

离乡三步远,别是一家风。纵然秦晋相邻,但两地面塑的形式和风格却大不相同,有的以粗犷豪放见胜,有的以典雅高洁赢人,有的以优美细腻著称,但其共同特点是承载了人们对平安健康的向往。此情此景,不知不觉勾起我对童年的诸多回忆,一刹那间,关于童年的一切,随着一个个花馍碎片慢慢拼凑,零散的麦香味儿渐渐凝结,沁人心脾……

历久弥新的花馍趣事

花馍,舌尖上的初心-图片2

我是陕北姑娘,童年是在农村度过,村里的姑姑婶婶都住的不远,家里待不住就到处串门,串到哪儿口渴了就推门问好后,自己趴在一米多高的储水瓷缸边,用半个葫芦做的水瓢儿舀水喝,和在自己家一样自在随意。村里每家每户除非出远门,否则大门都不落锁,没有警察叔叔保家护院,一样祥和安定。逢年过节,乡村生活的独特景致便是蒸花馍,听说花馍,象征幸福与多寿,吃了花馍,在新的一年里才会幸福吉祥。

年跟前,村里的大人们都会聚在一起忙活着蒸花馍,为即将到来的新春佳节增添浓浓的年味。我除了可以穿着妈妈新买的衣服,兜里塞满各种糖果跟小朋友分享外,每次都约着亲戚家差不多大的兄弟姐妹一起拆了成串的鞭炮,一个一个点燃扔出去,在那一声接着一声的鞭炮声和欢笑声中,边扔边玩边往准备蒸花馍的姑姑婶婶家的方向奔去,为的就是与他们一起捏花馍馍。可以说,正是这些象征着吉祥如意的花馍寄寓着村里人深厚的感情,丰富了当时乡村贫瘠单调的生活,让我们对生活也有了美好的向往和追求。

陕北的年关从腊月二十三到就开始了。虽说十里乡俗不一样,但临近年关这几天,大同小异:腊月二十三,送灶王爷;腊月二十四,清扫窑洞(房屋)去尘;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腊月二十七,宰鸡赶集;腊月二十八,炸糕、蒸馍、贴花;腊月二十九,上坟、请祖上供;大年三十,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两天。我最喜欢的,莫过于蒸花馍。

蒸花馍的时候经常都是一次发几十斤的面,发面很讲究,和面的时候,面太软花馍蒸出来容易变形,面太硬花馍的口感又不好,所以要想蒸出来的花馍口感丰润软绵香醇且可塑可造,发面也是一门技术,要日积月累,凭经验判断发面的软硬,此外,还要注意揉面的环节,掌握好蒸馍时的火候。

揉面算是蒸花馍一个重要环节,面要是揉不到位,就做不出精美的花馍,揉好之后再造型,最后要放进烧开水的蒸锅中,把蒸笼封严实,不能漏气走气,各个环节都符合要求了,出锅的花馍才能又白又嫩不开裂,否则造型不好,也不好意思送给别人吃,所以一家蒸花馍,乡里乡亲都会来帮忙。亲近邻近的巧媳妇聚在一起大显身手,有的在灶旁添柴烧火,有的站在大瓷盆跟前揉面,有的围着摆在炕上的大案板搓、揉、擀、压、捏,有的用食用颜料调和点在花馍上的“红绿”……整个窑洞里都是大蒸锅水烧开的蒸气,缭绕间她们谈笑风生,时不时地互相打趣,将辛苦的劳作当作一种享受,发出一阵阵爽朗清脆的笑声,窑洞外都能感受到彼时氛围的愉悦与明快。

我们兄弟姐妹那会儿都只有五六七岁,不会捏花馍也捏不好,就只负责给大人们捏好的各种动物飞禽、花鸟鱼虫点上“红绿”。心灵手巧的姑姑婶婶分工合作,自由发挥,仅用一支擀面杖、一把剪刀、一把篦梳、一双筷子几样简单的工具,就把一块块面团,在没有任何模型的情况下,或夸张或随意的一梳一剪、一压一捏,顷刻间就变成一簸箩栩栩如生、千姿百态的艺术作品。面团一揉一擀就成个身体,两边剪几刀就成了翅膀,篦梳信手一按就印成了虎爪,筷子两头一夹可以堆砌或者组合身体各部位,两个红豆或绿豆一镶嵌就是一双眼睛,起初无论是按压还是剪裁,纹路看起来并不起眼,但是上笼一蒸熟,花纹就被夸张了,非常精致和美观。

记得我第一次看见刚蒸好出锅的花馍,垂涎三尺,热气还未消,也来不及点“红绿”,就跟小伙伴们争抢着,迫不及待塞进嘴里,即便因烫口而张大嘴巴哈气也不愿意再矜持多等一分钟,那花馍入口绵软又香甜,瞬间感觉口齿生香,迷醉了整个味蕾,至今都回味无穷。

据村里的老人讲,风干的花馍小孩子吃是最好的,因为蒸花馍的面是发面,其中的酵母可以促进胃肠的蠕动,帮助消化。

吃满足之后,我们就用筷子或者小竹签,沾上调好的颜料给后续出锅晾凉后的花馍装点上红红绿绿的颜色,瞬间情趣盎然、美轮美奂。全部蒸完之后,姑姑婶婶就将十来个花馍用针线分别串起来,两个花馍中间加穿一颗红枣,串好以后就可以带出门馈赠给亲朋好友以示情谊。亲朋好友登门拜访时,主人也会摆出一小笸箩的花馍招待,每当面对花鸟虫鱼各种造型的花馍,总是不忍心入口,挑来挑去选出来自己喜欢的,然后把不喜欢的先吃掉,即便如此,一笸箩的花馍,基本也会被一抢而空。若在节后还没吃完没送完,就把剩下的挂在墙上,一直到风干都不舍得吃。

记得有一次,看着妈妈挂在墙上的花馍实在嘴馋,可因为挂太高,我就搬个小凳子趴墙上,干透了的花馍不容易扯下来,那时也顾不得是不是喜欢的小燕子还是小蝴蝶了,抓着其中一个最低位置的呲着牙就咬一口,嘎嘣脆的响声清晰地回响在耳边,然后顺势扯下一颗红枣,嗯,绽放在舌尖上花一样美丽的味道。红枣与花馍,完美搭配。

童年的那段岁月,是我生命中最温暖质朴的记忆。那时的花馍,是最好的健康零食,没有之一。

陕西气候温和,阳光充足,土壤肥沃,特别适合花馍制作原料小麦的生长。花馍造型夸张,色彩鲜艳每一种造型都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各地都有制作花馍的传统,不同地域不同岁时花馍的装饰跟用途也各有千秋。比如春节的祭祀供品枣花馍、元宵节预测年景的面盏,清明节表示春回大地的春燕,比如出嫁女儿给娘家送的象征丰收的“面鱼”、婴儿满月谓之“龙凤呈祥”的“囫囵”、老人祝寿用的“大寿桃”等等。花馍反映劳动人民思想与情感美好观念的深层文化,和其他民间食品有着很大的差别。

麦黍文化 传承发扬

花馍,舌尖上的初心-图片3

上网一查,没想到花馍的文化已经流传了千百年,据资料记载,花馍最早被用于祭祀,后来才演变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今,集食用、观赏、礼仪为一体的花馍走出山村,闻名遐迩,作为一种文化和艺术一代又一代地传承并发展,成为黄河流域华夏文明的一座与人类共存的奇特丰碑。

山西的闻喜花馍盛行于明清,已有1000多年历史,2006年就入选山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与朋友的聊天中得知,2009年第一届中国民间花馍艺术节在陕西咸阳举办,当时展出的有陕西各县的传统花馍,琳琅满目,异彩纷呈,犹如初春的花朵,争奇斗妍,令人目不暇接。

有人说,“花馍”艺术如果离开了特定的民间土壤和民俗环境,就会像鱼儿离开了水一样失去那份神圣与纯真。纯粹的“花馍”陈列与展示,即使再有怎样精致的工艺,也只能是技艺的陈列与炫耀,而难以体现民俗的生机与价值。但是,如果说想借此手段,唤醒一种民间的记忆与感情,表达对民族文化的尊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实的关怀,无疑也是功德无量。真心希望这门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传统艺术能够永远传承并发扬光大。

又是一年除夕到,期盼着今年过年能回到家乡,与村里的巧媳妇儿们一起,再亲手蒸一次花馍。

来源:《视界观》2018年02期    贾梦寒

文章末尾固定信息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