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比聪明更重要

墨子宣传他的“兼爱”思想,他首先证明“兼爱”比儒家的“亲亲”好,这是价值证明,还好办;不好办的是他还要证明“兼爱”可以实现——也就是说,要证明这个世界上自私利己的芸芸众生都能做到对无论亲疏贵贱的一切人付出爱心——这简直比证明骆驼可以穿过针孔还难。

但是,墨子是个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排除万难,去争取证明的人,他讲了三个故事,用这三个故事来证明——只要统治阶级提倡,再难的事也能实现:

第一个故事是,以前楚灵王好细腰,于是大臣自觉挨饿,以一饭为节,“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一年以后,满朝都是面黄肌瘦之人,弱不禁风之辈,一个个都如饿鬼超生。

第二个故事是,以前越王勾践好勇,他把士兵集合起来,故意在自己的寝宫纵火,对士兵们说:“越国之宝尽在此”,然后亲自擂响战鼓,麾动士兵冲向火海。战士们听到战鼓声,争先恐后,蹈火而死者百人有余。

第三个故事是,以前晋文公好敝衣,于是大臣们纷纷穿上破衣烂衫,弄得晋文公的议政厅如同丐帮在开大会;而这批人走出朝堂,走上大街,又如同乞丐游街。

于是,墨子反问我们:挨饿,轻生,敝衣,这三种天下难事,只要君王提倡,也能形成风气,何况“兼爱”,只能带来益处而不会带来坏处呢?

其实,这样的举例,实际上也不具备多少说服力。很简单,这些例子用来说明人们趋附权势,倒是很贴切,用来说明榜样的力量,用来说明政府提倡的力量,不大有力。

恰恰相反,他倒是证明了“利他”或“爱他”建立在“利己”和“爱己”的基础上。

而韩非子如何解读这类故事呢?

“故越王将复吴而试其教,燔台而鼓之,使民赴火者,赏在火者;临江而鼓之,使人赴水者,赏在水也;临战而使人绝头刳腹而无顾心者,赏在兵也。又况据法而进贤,其助甚此矣。”

韩非子用越王的故事来说明君上“赏”的力量,而“赏”,乃是韩非子所推崇的君主驾驭天下的“二柄”之一(另一“柄”是罚)。

一个例子,竟然被两个观点截然相反的思想家用来说明截然不同的观点,有些滑稽。但是,显然,韩非子对这个故事的解读更可信。

在对这类故事的阐释上,韩非不仅比墨子聪明,他还比孟子聪明。

孟子在《公孙丑·上》中说:造箭的人唯恐箭不能伤人,造铠甲的人唯恐不能保护人,巫医唯恐自己的法术不灵救不活病人,木匠唯恐不死人以致棺材卖不出去。

所以,要有好的品行,选择职业很重要啊。

可是,韩非子是怎么说的呢?

“故舆人成舆,则欲人之富贵;匠人成棺,则欲人之夭死也。非舆人仁而匠人贼也,人不贵,则舆不售;人不死,则棺不买,情非憎人也,利在人之死也。”

为什么在对世道人心的认知上,墨子、孟子都不如韩非聪明?

因为,墨孟寄望于人能成为君子,韩非则立足于天下人永远是小人。

爱,有时能降低一个人的判断力,但是,圣哲们无怨无悔——因为爱比聪明更重要。

来源:《小品文选刊》2019年04期    鲍鹏山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